close

博客來-蔡康永的情商課:為你自己活一次

最近朋友借了這本書給我看,我隨意翻翻發現有很多觀點值得思考。

在《獨處,一點都不孤單,還很有趣》這篇,有幾個地方蠻有趣的,有讓我思考的地方,也有讓我疑惑的地方:

1.面對自己感覺的第一步:練習關門。
2.跟自己相處不孤單,跟無聊的人勉強鬼混,才孤單。
3.獨處,是我們好好跟自己相處的唯一機會,藉由所看、所讀、所想、所問,一步一步明白自己。

 

1.面對自己感覺的第一步:練習關門。

在書中提到,心理學家調查憂鬱症患者的治療過程,意外的發現,這些患者並沒有減少憂鬱,而是變得能夠面對自己的憂鬱。這點打破我對於負面情緒的迷思,當遇到挫折或不好的事情時,我有時會想如果自己可以失憶的話該有多好,就不會因為過去不好的回憶糾纏而陷入沮喪、悲傷或憂鬱,但這件事實告訴了我,過去的事情不可能改變,雖然不好的回憶一直都在,過幾年後,悲痛雖然沒有當時那麼強烈,傷痕仍依舊存在,能改變的是自己怎麼去面對、處理這些情緒,接下來思考怎麼做可以讓自己過得更好。

 

另外,蔡康永在書中提到常聽人喜歡勸別人:「你要把心打開。」,但他認為這不合理,門要是隨便打開,任何亂七八糟的東西都可以進來,如果有門,卻只開不關,那要門做什麼?挖個洞就好了。
我很喜歡這個比喻,從來沒有在別的書中看過這樣的論點,幽默風趣又十分有理,讓我會想繼續看下去。

 

2.跟自己相處不孤單,跟無聊的人勉強鬼混,才孤單。

哎呀!我深深地感同深受啊!因為跟無聊的人在一起,真的說什麼、做什麼都覺得...不投緣、沒意思,倒不如自己一個人還比較自在、開心一些。但不知道作者的意思跟我這個想法是不是一樣呢?  

 

3.獨處,是我們好好跟自己相處的唯一機會,藉由所看、所讀、所想、所問,一步一步明白自己。

在這個段落中,蔡康永提到獨處並不是要自己獨自面壁打坐,可以挑選自己有興趣的一本書或一部電影,當作面對自己的催化劑,類似「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」裡面的「明月」。但最後讓我有疑問的地方是,蔡康永在書中提說,你會邀請和自己一起對話的「明月」是誰?  是來自哪個人生角落的哪個人物? 最好選一個人物,是你覺得跟你某方面有點像,或是這個人竟然做了某些你很像做,但還沒做到的事。

看到這段,不太明白為什麼建議讀者這麼做? 而為什麼是探討自己和這個人物相像的部份? 還有探討人物做了什麼自己沒做的事情? 
 
然而,如果我自己邀請一個人物來跟我自己對話的話,我會想找迪士尼卡通的花木蘭來一起聊天,我認為自己跟她相像的部分是,我們都有一份想要孝順、討好父母的心意,為了家人,再多的苦也會吃。而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,當木蘭在軍營中接受訓練時,屢屢的失敗讓她被要求回家,不要參軍,在牽著馬準備回家的前一刻,她看見平時訓練的木樁,決定再試一試,而她運用自己的智慧,成功的帶著重銅片,爬到了木樁頂部,成為第一個成功的人,那是我最喜歡也最令我振奮的一幕,自己也會想要像木蘭那樣,努力不懈,且能夠運用機智來達成目標!  不曉得蔡康永書中所傳達的意思,是不是像這樣與自己的對話,進而去更了解自己?
 
 
文章中最主要的重點就是要給自己一段獨處的時間與空間,利用一些方法,仔細的探索自己、了解自己。
 
 
 
 
arrow
arrow

    北漂啾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