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圖片.jpg
《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》 【第6章  |  一杯奶昔的任務】
 
《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》這本書我很喜歡,裏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觀念,其中這章節看完後,我有很多想法和思考,所以想寫下來記錄跟分享。
 
我認為最主要的核心說明「將心比心」的重要性,作者從工作、公司營運、產品設計開始談,最後再談到人際關係及人生,舉出很多實際運用將心比心的例子,讓讀者更容易了解怎麼運用?運用在哪? 而我在閱讀的過程中,有好多句子都讓我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。
 
▋公司營運方面
書中有句話:「消費者購買某產品或服務,並不是為了產品或服務本身,而是可以幫助我們完成或解決生活或工作上的問題。」這是將「以對方為立場」的概念運用於產品設計或營銷上,的確每個人任何的消費都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,譬如買早餐是為了解決飢餓的問題,去加油站加油是為了讓機車有動力,解決通勤的問題,但這時有人會說,不是每個人都是因為需要用到東西才買,例如購買奢侈品,但購買奢侈品也是為了解決自己想表現自己很有錢的慾望才購買的,不是嗎? 所以,作者最開頭才會提到:「很多產品會失敗,是因為那些公司將焦點放在要賣什麼給顧客,而不是深入了解顧客買他們的產品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。」
 
但是,我看完之後心裏又冒出一個疑問,即便是真的能解決客戶問題的好產品,就肯定會在市場上廣為人知或長紅嗎?一個好的產品,要怎麼行銷出去?此外,我還發現,就算不是真正能解決客戶問題的產品,透過一些行銷手法,還是可以銷售出去。譬如之前我滑臉書時看到一個「腳趾套」的廣告,只要將這個套在腳趾上走路,就能雕塑臀部、腿部線條!這種廣告很多,一定會寫一個很好看的文案,再搭配一個活人真實體驗後的「成功」經驗分享,給你看「Before & After」的差別,只要看到最後的 「Before & After」,心裡就會開始說服自己,「哀呀,看起來真的有差捏。」、「價格也不貴,要不就買一個試試看。」,最後腦波弱在說服自己「試試看」就下訂了,仔細分析起來,這種產品及廣告定位,分明就是針對像我這種「求速成、輕鬆的方式達成目的」的客群,實際用了之後還是得面對事實:「被廣告騙,產品根本沒效,想變瘦還是要靠自己用其他方式努力XD。」,對販賣這些商品的公司來說,他們的策略可能是短打的方式,只注重短期的利益,反正市場飽和後,他們可以再找其他類似的產品,運用同樣的手法銷售出去,而對這類消費者來說,就很容易掉入廣告的旋渦,受到廣告的吸引而不小心網購很多產品,雖然每次都是說服自己又不貴,但累積起來也是蠻驚人的。
 
▋家庭及人際關係方面
作者運用「同理心」的概念,分享在與人的關係中,以對方需求為主的付出所建立的關係會更加親密、堅韌,如果總是以自己的想法付出時,不僅會遇到挫折,甚至可能還會造成誤會,因為自己的付出不是對方想要的,書中有舉出生活中實際的例子讓我們能夠理解,例如丈夫回到家中發現身為家庭主婦的太太顧著小孩,很疲累的樣子,便自己默默的幫忙做家事,孰不知太太希望丈夫一回到家可以親近太太,跟太太說說話,看到丈夫自己默默做了家事,太太心裡甚至懷疑丈夫是不是認為自己家事沒做好,雖然作者提到有的人可能會覺得以對方為主會惱怒,但作者說他的親身經驗告訴到會獲得快樂與滿足。
 
看到這部分我不禁又有個疑問,真希望可以跟作者討論XD,如果情侶或夫妻之間,總是某一方以對方為主的付出,另一方總是搞不懂、或不想懂對方需要的是什麼時,那這樣關係還維繫的下去嗎?我認為這理念應該是互相的,若只有單方面,那付出的一方時間久了也會疲乏。
 
我想,作者在本書強調這個論點,應該是因為他身邊很多人為了事業而忽略的家庭,作者倡導的是事業與家庭的平衡,因為作者致力於經營家庭生活與教育,並身體力行,而觀察身旁周遭只專注於事業的朋友,他發現這些朋友即使事業很成功,但生活並不快樂,家人間的感覺是疏離的,所以才會強調以「同理心」經營夫妻間的親密關係。
 
▋其他延伸
書本上提到的大概就上述兩大部分,但我在閱讀【公司營運】的部分時,認為將心比心的觀點不只可以運用在產品設計及公司營運策略,作者的觀念是以公司管理者的角度來看,我另外思考了用在個人身上我兩點:
1.個人工作方面:
身為上班族,同理心可以運用在了解主管的想法,以前的我總是不能理解主管為什麼任務期限這麼趕,或是要求這麼嚴格,磨合一段時間,與主管溝通後,才漸漸能夠明白主管的想法,而且,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思維模式與處境,主管的想法是比較縝密且周全的,是一整個面向而不是單就個別事件,自從運用同理心,去揣摩主管的心思與思維模式後,我發現自己對主管的抱怨減少了,工作效率及達成率提升(因為你越了解主管,你做的事情越容易獲得主管認可,被打槍的機率就降低了),更好的是,與主管的想法會越來越一致,感覺更有默契。
 
2.個人第二專長拓展方面:
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發展斜槓的概念,在人工智慧蓬勃發展之下,一份工作收入已經越來越無法維持生計,所以很多人開始發展第二甚至第三專長,發展多元技能。而在拓展其他專長的過程中,也可以運用「同理心」的概念,思考我所擁有的技能,可以解決什麼樣的問題?什麼樣的人買單?這些問題清楚後,就會找到你服務的對象與行銷方式。
 
這些是我的分享,如果你也有看這本書的話,也希望你也可以在底下留言分享你的想法~  :)
arrow
arrow

    北漂啾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